东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教改二十条”,构建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目标引领,重构培养体系。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立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主讲教师培育机制,建设思政精品化项目,推进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促进第一课堂(通识基础+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第三课堂(文化育人+国际交流)相互联动。按照“拓宽口径、鼓励交叉、注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全校78个本科专业按12个大类、4个特殊类招生培养,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建设辅修专业/学位供学生跨学科修读。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要素改革,立项建设50门高质量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研发和完善新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本研贯通课程库,把本科阶段学生课外研训项目、学科竞赛等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贯通设计,构建本研一体化培养体系。
创新培养模式,助力全面发展。探索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个性化培养力度。实施本科导师制并设置专门指导课程,完善书院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深化人文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的改革试点工作,全面促进专业背景交叉、思维模式碰撞、兴趣爱好交融。重塑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项目内容,减少传统验证性实验,强化研究探索型实验。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持续深化“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络助研”四位一体研究型教学改革,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讨论式、小班化教学,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学科知识在课堂上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使作业、练习、报告、课堂表现、测验等共同构成综合过程性考核。
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夯实教学基层组织,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院(系)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责。制订院(系)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办法,将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比重设计为60%。深化学生就业质量工程与终生教育体系,在大幅度提升本科深造率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四重”岗位就业引领,为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储备和输送高质量人才。完善入职培训、助教培训、首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骨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培养六个层次培养培训机制。优化教学奖励机制,设立校级教学名师荣誉制度,每年投入一千多万元对在教学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激励教师潜心育人。完善教师考核、职称与职级晋升制度,加大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结果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或晋级)、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的运用力度,将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同国家科技成果奖纳入晋升或晋级破格条件。
加强教学保障,提高培养质量。实行分级管理,学校及各学院的主要负责人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全面参与,保证教学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构建任务明确、权责清晰、高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抓实质量责任制,强化学校部门、教学院系、教师和学生不同主体协调配合,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校内外同行专家、督导与领导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科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反馈,将培养结果及时回传相关学院与教师本人,形成“目标—标准—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工作闭环。
(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