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首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发布者:杨东发布时间:2019-01-09浏览次数:3783

       如何讲好思政课?上海高校作出了成功探索。2018619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2018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以“四问四答”形式对“复旦人如何答新时代的考卷”做了诠释:“奉献使人生突破自我小格局,融入时代大洪流。以奉献为落脚点,实干、求索、奋斗才有意义和价值。”复旦应届博士毕业生顾卓雅对“用奉献回答时代之问”特别有共鸣,她表示,作为一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她将在未来投身科普,要通过科普工作把生物的美和其中的哲思传播出去。

上海高校还开门办思政,向社会大众辐射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621日晚上,“空中课堂:‘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首讲活动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作《奏响时代强音唱出中国精神》的现场授课。621日到630日连续10天,每天20时,每次都由一位高校教师来到上海不同地标性场所、党性教育基地,现场上一堂富有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并且与现场观众和听众互动。2018425日,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研究团队,由学院党政班子牵头负责团队管理,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龙平平担任团队学术指导,重点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在新时代的延续,展开系列主题研究,期待通过设研究专项、开思政选修课程、办系列讲座、拓展理论宣讲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把团队建设落到实处。

上海各高校还首创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实现了溶盐入汤、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不同于以往课改教改,而是把思政要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挖掘思政内涵,所有教师当好“人师”。

复旦大学:将育人元素融入知识体系教学

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抓思政课同时,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复旦大学表示,复旦正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复旦新型课程体系。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复旦大学,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已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正日益显现。

课堂:十九大精神“新鲜解渴”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一天下午,复旦大学3108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没抢到位子的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先后走上讲台,带领本科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刘婧漪来自2017级技术科学实验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对主要矛盾变化的讲解,让她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热点:“老师说到新的矛盾涉及人们对公平、安全、正义的需要,而不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这切中当下现实,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党的决策是和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的。”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不少学生听完课直呼“解渴”。“跟我之前想象的‘思政课’不一样,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认识,课后我还要对照十九大报告去理解。”自然科学实验班大一新生朱天寅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说,在“同心圆”式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仍是核心地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据介绍,学院已建立起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三集三提”机制,以确保系列专题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摸索与实践中一步步走出这条道路的?”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经济与社会》课上,经济学院教授石磊用经济学智慧生动地解读了中国现代发展史。“身为一名工科生,缺乏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原来担心听不懂,没想到听下来毫不费力,并且受益良多,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复旦大学2016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张瑞祥说。除了《经济与社会》,复旦大学首批还开出《人文与医学》《政治与社会》《环境与人类》等6门“课程思政”公开课,主讲教师来自医学、国际关系、物理等院系,每一门都是学生热捧的“秒抢”课。“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逼迫’我们转换身份跳出原有框架,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学生说。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认为,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学校力图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教师:明理入心  德育为先

复旦大学提出,2018年将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十百”示范工程,即建设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100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以此促进所有课程都上出“德育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通过课程实践,不少复旦教师对如何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有了更深理解。在石磊看来,思政教育明理入心至关重要,而“理”必须随着中国实践的步伐不断提炼总结,充分具备对现实的阐释力。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认为,要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互通中“传道”,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知识面广阔,同时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间的相互转化、各类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复旦大学将通过代表性科研成果认定等激励方式,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智慧、体现价值引领、代表复旦水准的“课程思政”好教材。同时,将以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的推广提供全面支撑。

华东师大:为港澳台侨学生开设“认知中国”课程

课程思政教育也在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花结果。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心理、地理、数学、中文、历史这5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率先参与;要求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中文、信息、生态与环境等优势学科率先参与。褚君浩院士,郭秀艳、谈胜利等长江学者,余玉花等全国优秀教师,王建新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影响力人物,及学生心目中的最优秀教师等,率先主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华东师大课程思政覆盖学校所有学生,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各有侧重。学校为港澳台侨学生专门开设“认知中国”系列课程, 目前,《江南历史与田野考察》、《上海社会史专题》已开设,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江南市镇的实地学习等,加深对中华文明、当代文化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的理解与认知,强化祖国认同。

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方案,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的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民族认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学校组织“菁英班”学生与资深院士、著名教授、海归专家面对面交流,坚定他们科技创新、科研求真的学业理想。化学菁英班一名学生说:“葛建平老师海外留学的艰辛、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作为前沿科学家的文化自信,深深吸引和感染了我们。”针对留学生,学校开展“国际学生走近十九大”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向留学生设“讲述中国故事”系列讲座,向留学生传递中国声音。一名参加活动的留学生表示,来到中国之后不仅学习了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还感受到了互联网、高铁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要努力学好汉语。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打破条块分割,三大联合模式推进协同育人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对于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从未间断。对于传统思政教育的问题症结,该校党委书记刘宇陆认为:“以前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马院专任教师,其它各门学科因为缺乏马克思理论指导而成了‘无源之水’。”他表示,只有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牢牢把握“价值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要素,从战略高度构建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做到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而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合力呢?对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致力于打造党政联合、校内外联合、学科间联合的三大联合模式,通过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全课程覆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思政教育新格局。“通过三大联合模式,其它学科专业和职能部门与课程思政建设主动融合,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刘宇陆表示,学校依托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马院思政课教师与其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一一配对,各学科教师“联盟”建设教学团队,校内外专家教授“结盟”,打通了专业壁垒,构筑了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打造了共建、共享、共惠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共享智库资源。

 “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实施教学指导”,刘宇陆举例介绍说,每一门“课程思政”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团队配有一至两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每一门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团队均设立临时党支部,由课程负责人或课程建设所在学院党组织负责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开展必要的研究活动等,这些做法让专业课的讲授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原理紧密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多学科间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建立科研、教学团队,以团队力量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每学期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公开课,提高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决定性要素的能力与水平,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通过系列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让课堂变得更加深厚和宽广。“比如《中国古代技术》讲技术,但讲技术的目的不是变成技术课,而是通过比较在不同时代的技术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在不同时代如何思考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思维。”刘宇陆介绍,这门由上海市教委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原校长陆靖总设计建设的综合素养课,授课教师由校内知名教授、专家和马院教师构成,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以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爱国思政课,通过不同学科专业教授们的生动演绎,把有形的通识与无形的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实际效果正像学校所预设的那样,在《中国古代技术》开课近两年的时间里,学生成为忠实拥趸,每学期选课学生有增无减,选课平台不得不重新开放到最大的人数限制。《美丽中国》同样如此,开设一学期后,听课学生反应热烈,纷纷通过手机微信向学校反馈自己在每次听课中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学习体会,或提出期望和建议,表达自己的喜爱。

 校长柯勤飞表示,作为一所以“应用技术”为特色的本科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不忘结合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优势,把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2018年初率先开设《美丽中国》系统课程,依托学校化学工程、香料香精、生态等优势学科,围绕“绿色生产”“平安生产”“智能生产”“美丽建筑”“美丽乡村”“全球生态”等内容,由校内各学院的院长作为课程选题负责人,校内校外不同学科专业的资深教授、学者授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思政课走进学科专业前沿。“这样的课既有行业企业老总和一线技术人才、又有校内教授,既有专业学者、又有马院教师,校内校外专家教授联袂登台,既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戴逸洁说。

在三大联合模式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拟建和已建成的体制机制有运行执行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十大机制,有力保障了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国智造》《中国古代技术》《美丽中国》《一带一路车文同轨》《文化校园九讲》《中国当代技术》等“中国系列”特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精品不断,各学院的数十门专业课也开启“课程思政”建设全新试点,遍地开花,成燎原之势。

上海经验向全国推广

新时代思政课面貌焕然一新,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显著。大学生普遍认为,新时代的思政课亲切有益。各校有力扭转了思政课抬头率不高、关照现实不够、理论实践脱节等情况,较好解答了学生的思想困惑。2017年,上海调研了全市40%的思政课堂,结果显示:92.7%的课程优良,96.7%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各校形成一批模式成熟、效果稳定、可复制推广、操作性强的思政课教学案例,一批品牌思政课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理论学习的获得感显著提高。

改革服务国家需求,经验做法全国推广。2016年起,浙江、山东、天津等22个省份借鉴上海各校做法,推进本地改革。已有近300所高校来沪考察、学习经验。20181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认为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现了“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思政课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质量有了很大提升”。2017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部署推广课程思政。思政课影响力提升,也在向社会辐射党的科学理论魅力。复旦、上海交大等上海高校的思政课讲台,既有顾钰民、陈锡喜等一批资深名师,也涌现了陈果、施索华等众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中青年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溢出校园,深入单位社区、“走红”网络,得到社会大众认可和喜爱。

(来源:光明日报、澎湃新闻)